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9025423855878707/
原创 2024-05-15 09:06·杨博读史
我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
会让我感到那么多伤悲
最近,《诺言》火了,菏泽南站火了,带来这场火的“树哥”郭有才火了。
网友说,他唱出的伤痛,布洛芬都止不了。
郭有才小时候很苦命,十岁母亲去世,十三岁辍学打工,小小年纪就饱尝人生冷暖,经历风风雨雨,直到与妻子经营一家烧烤店,才逐渐安定下来。
如果人生的轨迹一直这样下去,那么他就和小城中千万人一样,在浓郁的烟火中,逐渐消散。
但是,郭有才一直有一颗不羁的心。
15岁,爱唱歌的郭有才,在网上买了6块钱的音乐课程,自己偷偷摸摸地学。创业期间,一边做生意,一边搞起了搞笑短视频,不温不火。后来进军直播唱歌领域,经过几次沉浮,直到2024年,凭借《诺言》大火。
如今的郭有才,白天依旧在菏泽南站唱歌直播,展示绚烂才华,晚上回归烧烤生意,重温人间烟火。
我们以为,他是久经沙场的中年大叔。
在镜头前看到的郭有才,胡子拉碴、大背头,一身不太合身的西服,加上那听起来饱经沧桑的嗓音,很有年代感,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
实际上,郭有才才25岁,还是大好青年。
他之前经历过很多起落,每一次都有机会从头再来。即便这次红过了,依旧有机会东山再起。
因为,他还年轻。
1
人常说,英雄怕白头,美人怕迟暮。中国的很多故事,最让人遗憾的,就是英雄白了头,壮志仍未酬。即便机会来了,也没有时间了。
之前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秋风五丈原,在看《三国演义》的那一瞬间,我落泪了。当年《三国演义》剧组在拍刘禅为诸葛亮祭奠的剧情时,用了一吨纸来做纸钱,表达了对这位兑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承诺的丞相的尊敬。
但是北伐未能成功,始终是诸葛亮和我们的意难平。
2
最近复观《史记》,到最后发现,那些让我们感觉到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人物,就跟烟火一样,一刹那点亮夜空,随后拖着长长的尾迹朝下划去,重重地砸向地面,激起了千年的不平。
廉颇多次闪烁,但敌不过衰老。
公元前283年,廉颇率赵国将士,跟随诸葛亮的偶像乐毅伐齐,立下赫赫战功,官拜上卿,一时踌躇满志。
第二年,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两大功劳也被封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经过“负荆请罪”一幕,廉颇的人气到达了人生的顶点。
又过了22年,长平之战爆发,廉颇接连败绩,但成功地采取守势,遏制住了秦军的进攻。如果不是赵王中了反间计,胜败难料。
长平之战后,廉颇又迎来几次高光时刻,终因自己的暴脾气,导致在赵国混不下去,转而跑到魏国效力。
在魏国的老将廉颇不被魏王信任,更不被重用,快被历史遗忘了。
多年之后,秦国攻赵,赵王又想起廉颇来了,就派人去看廉颇还能打不。廉颇自己也想回去,就在赵国使者面前表演: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
但是使者被收买了,回去之后,汇报的前半部分是实话,后面却说他吃一顿饭的功夫拉了三次屎。
赵王很失望,廉颇从此再没有为祖国效力,最后死在了楚国。
廉颇死后,他的传说就像一缸老酒,越陈越香。
到西汉时,有一天,汉文帝与冯唐聊天,感于匈奴骚扰,就感慨自己没有像李牧、廉颇那样的将领去战胜匈奴。直男冯唐直接说,陛下即使有李牧廉颇这样的将领也不会用的。文帝很生气,就走了。过了很长时间,又想起这件事情了,就问为什么他不会用李牧和廉颇,冯唐才说清楚了原因。这次,汉文帝很高兴,升了冯唐的官职。
后来到汉景帝时,冯唐没什么事干。
到汉武帝时,准备攻打匈奴,又想起冯唐来了,发现他已90多岁了。
冯唐一生也没被重用。
3
如果你多次读《史记》,就会发现司马迁把自己人生最大的意难平给了李广。
《李将军列传》在《史记》中的排序很是意味深长。在他后面,是《匈奴列传》,接着是攻打匈奴的绝对主将——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传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三篇列传,基本完整呈现了汉匈几十年的斗争。
如果按照我们正常的逻辑思维,两国交战,先交代历史背景,把《匈奴列传》放在前面是有道理的,然后把立功最多的卫青和霍去病紧随其后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会把李广放在前面?
这是司马迁刻意的安排。
李广是谁?是中国人都认识。我们小时候的课文中就有两首诗说李广的。
一首是唐代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讲李广的骑射技术高超。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首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讲李广的大将之风。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记住这个籍贯),是战国名将李信的后代。李信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是秦国的名将,在灭国大战中,跟随王翦父子灭赵、灭燕、灭齐、灭楚,追得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被父亲砍头。
可以说,李信是李广家族的荣耀,也是李广一生的榜样。
李家世代学习射箭,李广自己在这方面又有极高的天分。年轻的时候,在保卫汉文帝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得到文帝的赏识,被任为汉中郎,武骑常侍,担任文帝的保卫工作,连文帝都感叹他生错了时代,说他如果生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早就被封为万户侯了。
一语成谶,李广奋斗一生,都没进入侯门。
汉景帝初期,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七国之乱中,李广跟着细柳将军周亚夫大败吴楚联军,开始名扬天下。后来担任上谷太守,整天与匈奴摩擦作战。
这时,第一个为李广鸣不平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公孙昆邪,他对汉景帝哭泣:“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去。”意思是李广这人天下少有,偏他还爱打仗,如果失去他,恐怕世上难找啊。
于是,汉景帝就将他调到不怎么靠近匈奴的上郡。
汉武帝即位以后,把李广从前线调到长安担任未央卫尉,另一个名将程不识则担任长乐卫尉。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边关的名将,而二人带兵的方式又截然不同。
程不识是个爱实行标准化的管理者,治军很严,爱搞形式主义,士兵得不到休息,但是也没出现过差错。
李广带兵和随意,各种流程能简化就简化,最大限度地让士兵休息、少拘束。李广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在粮草缺乏的时候,士兵不吃,李广不吃。士兵不喝水,李广不喝。
作为将军四十多年,家里没有积累下财产,都赏赐了将士,所以他很受爱戴。
后来,汉匈关系破裂,即将开战,李广被调去前线,担任右北平太守,匈奴多年不敢侵犯,并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记住了,“飞将军”的名号不是自己给的,而是敌人送的,可见李广有多厉害。
但是,李广之前打的仗,都是边境骚扰仗,他一直期盼着打一场大仗,来实现封侯的目的。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派车骑将军卫青等人兵分四路,各引军一万出击。李广出现在首发阵容名单中,是四路军之一。结果,除了卫青打了胜仗,其他三路都失败了。
两年后,又发起了河南地战役,这次战役中,又是卫青大胜,攻下了河南地,设立了朔方郡、五原郡。
再后来的漠南战役,卫青又大胜。
更传奇的河西之战,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一支军队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立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
这四个地方两千多年没改名字,现在每到节假日人满为患,骆驼比打仗还累。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战是漠北之战,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
这一战的主力还是卫青和霍去病。李广多次请战,汉武帝都没有同意,最后经不住他苦苦请求,武帝才同意了,但是给卫青特别交代,不让李广担当主力战将。
结果,卫青一路打到匈奴重地赵信城(今天的蒙古境内)。而霍去病更了不得,不仅打败了匈奴左贤王,更做了后世将领众生梦想的伟业:封狼居胥。
李广在卫青军中,没有被派去担任前锋主力,反而是担任侧翼的任务,需要绕远路去袭击匈奴。李广知道自己建功的机会不多了,便去找卫青理论,结果无功而返。在出征的过程中,非但没找到匈奴,还迷路了。
最后,李广感于自己年老,机会无多,又要被问责,一气之下自杀了。
就这样,李广征战一生,也没有实现封侯拜将的目的。
相反,李广有一个表弟李蔡,论能力,真的很菜,但是论机会,却高上李广很多倍。李蔡在汉景帝年间就是两千石的大官,到汉武帝时,担任过轻车将军,被封为乐安侯。李广军中也有很多人封侯了,而跟他无缘。
这个问题,不光现在的人搞不懂,当时的李广自己也不清楚,他还就这个问题和当时的名人王朔(不是现在的文坛顽主王朔)讨论。
王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问李广,你做了什么错事没有?李广老实,就说以前对放下武器的羌人举起了屠刀,王朔说,你看,这不就是这个原因么?
李广死后,他的三儿子李敢认为是卫青的过错,就把卫青打了一顿。卫青是个大度的人,没跟他计较。反倒是霍去病知道了这件事,就在甘泉宫把李敢射死了。在这之前,李敢的两位哥哥已经去世了。
后来,李敢的侄儿李陵长大,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兵败投降,成为李家的耻辱。
作为李陵的朋友,司马迁只是说了几句求情的话,就被汉武帝下了死罪。没钱又不能死的司马迁,无奈之下选择了最失尊严的替代刑罚——宫刑。
实际上,李广难封,何尝不是司马迁自己的状态。
在《李将军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写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看起来跟乡下人一样,不善于说话。)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会讲话,但是因为结的果好吃,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可以说,李广给了司马迁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让他坚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完成,实现了毕生的愿望。
而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更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到了宋代,抗金无功的辛弃疾又补了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事实上,就在王勃哀叹之前,李渊、李世民父子已经将李广认为先祖了,不知道他泉下有知,是否得到告慰。
还好,我们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