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温铁军:逼农民进城,再下乡敛地赚钱,房地产是否“作恶多端”?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3210071125262859/

原创 2024-04-27 17:16·心·殇·忆·梦

(本文整理至温教授视频,有删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育资源集中到县城了,医疗资源也向城里集中,越是在农村推进城市模式的房地产,等于用某种制度手段,强迫农民变成这种城镇或者是县城的这种居民,那这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难以化解的复杂矛盾」。

大家好,我是温铁军,我们今天跟大家讲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地产资本下乡。很多人告诉我说,农村现在实际上是在一个衰败的趋势中,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离土又离家。他们的口号是——宁要城里一间房,不要村里一处院。似乎呢,显得这个趋势是一个不可逆的。我当然知道,因为我们全国到处跑,各地看到了很多这个农村衰败的现象,但是我并不认为它是个自然过程,也并不认为它是一个所谓简单的市场经济的规律现象,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客观上,当然这个越多的空心村啊,这个就会产生越多的农村的,所谓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因为老百姓一旦离开了村子,他在城里边要有了生活的基础了,他就不太可能再回到村里来。那当然,在村里边呢,它原来的这个宅基地啊,都是集体建设用地了,那这些集体建设用地只要是能够退宅,还了基本农田,就可以把这个建设用地指标用到城里去。

农村建设用地进城,地产进城的这个运动已经好多年了。前些年,我记得,我当年搞这个城乡关系研究的时候是80年代。那个时候,我记得88年刚刚开始出台「土地管理法」的时候,一直是坚持认为「土地管理法」对于农村来说呢,是一种强制性剥夺,所以只是希望呢,这个「土地管理法」应该尽可能做到公平!那就让农民的建设用地,希望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应该和城里的建设用地呢,同权同利!

那后来,大概应该是在这个80年代的后期,农村贫困地区开始出现,叫做“打造增长极”的这种反贫困战略的时候。那时候开始呢,就是想让农村的这个建设用地,有没有可能集中到县城,然后让县城的建设问题指标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呢,对外招商引资就可能条件好一点,这样能够在县城形成产业基础,带动周边就业,对贫困发展地区来说,至少县里面有点财政收入,农民有点就业机会,这当时是这么个设计。

等到90年代后期,等大量的这个城市不得不去征占农村土地,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甚至是“群体治安事件”爆发!那个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呢,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因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客观上财政投资能力很弱,那时候就允许啊,贫困地区、贫困县,搞这个叫做“占补平衡”。也就是说你要想占有这个建设用地,你就得在农村去补上一块基本农田。只要你的基本农田指标不减少,那就可以允许你地方上有用地指标,可以发展。所以“增减挂钩”,就是你增一块城里的建设用地,得跟农村减一块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要增减挂钩。

占补平衡就是你占了一个,你得补上一个,你占了一块地用于建设了,那你得给把那个基本农田那一块,你就得补上。所以,这个增减挂钩、占卜平衡,就是你占了一个,你得补上一个,你占了一块地用于建设了,那你得给把那个基本农田那一块你给他补上,所以这个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本来是在“87扶贫攻坚计划”那个90年代,我们相对比较困难,拿不出多少财政来扶贫的时候。

本来是想让贫困地区,多多少少增加点发展条件。结果到了新世纪,当货币大量的增印出来,财政负债越来越来越严重,都要靠土地来支撑的时候。就是以地生财、以地顶债等等,这些现象都发生的时候,结果这个政策就被突破了。原来是只适用于农村贫困地区的,结果就变成了发达地区大量使用这样的政策。其客观的造成的结果就是什么呢?其实呢,就是这个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用地已经是负值了,村这一级账面上没有建设用地了。

也就是说,早就开始出现了,把农村中的建设用地,转移到城市去用。那在有些发达省份,甚至是从欠发达的地区,成规模的,把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转移到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郊区或者工业开发区,然后双方交易这个土地指标。也就是,实际上资本下乡,占有农村建设用地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很久了。在那些沿海的,就是山区面积比较广大,沿海平原面积很小的地方,不仅是要把老百姓集中上楼,而且要把那个基本农田、那个指标用地,全部都划到了山上,所以在这些地方,就是已经畸形了。

就当今天,人们才说这个过剩资本,是不是要下乡啊?是不是能够把农村变成什么?我说对不起,这个干法实际上,等于让农村已经没有发展条件了。更何况,那些公有用地,比如说过去的什么学校用地啊等等这些,那这些建设用地指标,早就被商业开发都占完了。为什么现在我说,它是一个人为过程呢?就是一种资本盲目扩张,占有农村所有可供变现的资源性的,这种资源性资产变现,它这个过程等于已经使得就是这个过于极端吧。这样做,已经使得农村人在农村几乎得不到必要的公共服务了。比如说学校,我们现在这个教育制度,是尽可能将这个教育资源集中到城里面。

我们农村有学校的,最高的年份应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79年8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大概有500万左右的自然村。后来这个家庭承包以后,80年代中期的时候,还有400多万的,然后到90年代就下降到300多万个了,到现在只剩240万个。以百万级的规模不断的减少,那在这个过程中间,那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减少,大量的学校都集中了,现在只有中心村才有小学。一般的行政村,有小学都已经很少了。这样呢就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说你只要有孩子,你想让这孩子接受教育,对不起,你就得跑进城里,而进城里你又得是买了房有了户口,你才能够在城里的学校上学。

于是在客观上是什么呢?教育资源,不顾实际农村需求的那个过渡集中,它是配合着啊,在县城、在中心镇发展房地产,让农民啊,因孩子要上学而不得不去到中心镇或者到县城的城关镇,去帮助消化房地产。在这就迫使农民什么呢?农民的所谓现金需求,得靠他的打工去满足。于是乎 ,这个就带来这个客观的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年人,他为什么不得不卖出去打工?大家都说,他在农村没有收益是一个问题,但更主要的是那个现金开支对他的压力,他必须去打工才能获得现金收入。那大家说为什么这些农民工在城里边,他这个择业的这个速度非常快,有的干几个月他就走了?他形不成技能培养,原因也是哪怕另外一个工种,能多给他100把块钱,他也就不干了,他就跳槽了。

现在农民这个打工者跳槽,形不成一个稳定就业,形不成技能培训的基本的基础。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和他必须挣足够的现金收入,才能去支付他在城里边那个现金开支。所以我们把严重过剩的房地产让农民消化,客观上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那接着,我们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其实就是,医疗资源也向城里集中过去。我们都知道,这个村里边有很多村医。我60年代下乡的时候,当农民的时候,我在村里边也经常帮着农民解决点小的问题。比如,感冒发烧啊,或者小伤小病啊等等。我们也是知识青年下乡,相当于赤脚医生,我们也能帮人家解决掉。

但现在,你们知道,我们这套体制要求,你得在村里边的村医,必须是合格持证上岗。那我们有大量的中医啊,土医啊,那些人就没有证啊,于是乎村医,就是村这个医务所也就大量的减少。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规定了合作医疗,农民交20%,政府给你补贴80%,因为是官方拿财政给你补贴,并且把这个合作医疗,是一直在县里拔立财政专户的,因此要求你农民要想看病、报销,你恐怕就得到县城去。

因为你在村里边看病,这些土医、土药他没发票,他不在那个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内。比如说,当你把医疗资源也集中在县城的时候,那就带来了农村中得病比较多的老年人,也不得不让子女给他在县城买房子。所以,你们看年轻家庭离村而去,是因为教育资源集中到县城了,他不得不去帮助县城消化房地产了。那老年人也因就医的困难,也不得不集中到县城。所以, 它是个自然过程吗?是个市场推动吗?都不是。

是我们现行政策,把农村中的这个地产资本下乡,在四级以下县城城关镇或者中心镇搞那些房子。等于用某种制度手段,强迫农民变成这种城镇或者是县城的这种居民。但是他的生产资料,这个生活基础,却不可能伴随着这种教育和医疗使他被迫进城的这个活动,把它就完全都改了!因此,越是在农村推进城市模式的房地产,导致农村中各种复杂矛盾就越来越尖锐!

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那这就变成了一个越来越难以化解的复杂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大家理解,农村中出现的“宁要城里一间房,不要村里一个院”,这个选择不是文化的变迁,也不是农村社会的正常改造,而是一个因房地产集中在县城,四线以下城市的房地产的过剩没法消化,出现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人为造成的一个现象,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Copyright2023未知同城服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