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行骗多所高校,假教授魏新河现形记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705A00GVK00

2024-07-05 05:15·南方周末·发布于广东

2022年11月,锦州市林草局官网发布了一篇题为《锦州市林草局为企业办实事》的文章,此为文章配图,右一为魏新河。(锦州市林草局官网/图)
锦州市草原与林业局工作人员,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辽宁辽锦生态旅游中心主任,辽宁理工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体育学院老师,辽宁工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
这些不同的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他的真名叫魏新河,但很多时候,他化名为魏鑫,或是魏新,出生于1978年10月。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至少从2021年起,魏新河便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参加各大高校、学会、协会组织的会议,甚至担任发言嘉宾。同样,这些身份也有真有假,其中,辽宁理工大学、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等均为杜撰。
2024年6月25日,有人将魏新河“伪造教授、官员身份参加多个学术会议”的消息发到了社交平台上,消息随后大范围传开。
“还有这么喜欢开学术会议的人?”事情发生后,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在一个小群中看到一位知名学者如此说道。
魏新河究竟是谁,为什么大费周章地到处参加学术会议?7月2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先后联系了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锦州市委宣传部。锦州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透露,锦州市林草局确有一位科长名叫魏新河,与网传身份造假者为同一人。锦州市林草局则表示,目前纪委已对此事介入调查。
7月4日中午,锦州市林草局发布通报称,魏新河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因涉嫌招摇撞骗罪,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真假“魏新河”
“不能容忍”。2024年6月24日,魏新河最后一次更新朋友圈,表示自己受邀将前往浙江一所双一流高校参加会议,第二天,作为这场会议会务组的负责人之一,刘诚在网上曝光了他。
这是一场由学院组织,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研讨会。5月6日下发的通知上写明,会议接收各位研究者在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论文或综述,不收取会务费,但交通、食宿费用需要自理。
会议开始前,魏新河也投了稿,标题为《赓续传承辽沈战役精神,踔厉奋发一起奔向未来》。这篇定位“红色博物馆的价值发挥”主题的文章,全文共8386个字,其中单位一栏写明“辽宁理工大学红色教育发展中心”。
刘诚将这篇文章上传到了免费的查重软件上,弹出的数据显示,文章中90%的内容都来自百度文库、百度百科、豆瓣等公开信息,属于简单的复制粘贴。会务组选择了拒稿,邮件发回魏新河的邮箱中。
5月8日上午,会务组收到了魏新河邮箱的自动回复。刘诚意外地发现,邮件的落款与对方声称的供职单位不符。邮件中写道,“您发给我们的邮件已收到,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市林业和草原局。”
但在当时,最让刘诚和其他会务组成员困惑的,在于全国并没有一所名叫“辽宁理工大学”的学校,而在网络上,又确实有很多“辽宁理工大学魏新河”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的报告。
“他当时的态度很好。”刘诚他们决定,让魏新河前来参会旁听,并请他再次提交参会回执。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这次会议更正后的信息中,魏新河使用了化名“魏鑫”,称自己为辽宁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讲师,并填写了“辽宁锦州古塔区人民街五段14号B座”作为通信地址。这是锦州市林草局的办公所在地。
不仅单位、职称变了,甚至姓名都更换了,会务组给辽宁理工学院打去了电话。“教务处说了,他们的在职员工是没有这个人的,但是你能确定他们学院的兼职教授没有这个人吗?”刘诚解释,一所大学中,除了在编教师外,还会有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核实难度很大。
除了辽宁理工学院,辽宁省内,还有一所名为辽宁理工职业技术大学的高校,与辽宁理工大学名称接近,刘诚他们也委托渤海大学的一名老师去帮忙核实,得到的结果也是查无此人。6月23日,会务组将魏新河的两个微信账号都移出了研讨会群聊。次日,魏新河发朋友圈,称自己受邀将前往刘诚他们组织的研讨会。
“他发朋友圈后,我多次打电话让他删除朋友圈,他拒绝并辱骂我。”刘诚后来统计发现,魏新河所使用的微信账号共有5个,且微信名很接近,都使用了“大学教育、旅游”或是“江河万里长”等字样,个性签名中还写有“大学教育、文化旅游、生态资源、保护环境、军队干部”的介绍。
南方周末记者从多位曾添加过魏新河微信的会议组织者及参会人员处求证到,截至发稿时止,在魏新河各个微信账号上,最后一条朋友圈内容都是刘诚他们组织的这次会议。此前,他还更新了自己去往全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会议的内容,并在高考后发布了多条与东北高校招生宣传有关的图文。不过目前,他的朋友圈已经设置了“3天可见”。
“招摇撞骗”多年
在2024年7月4日发布的通报中,锦州市林草局提到,从2022年以来,魏新河“假冒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招摇撞骗。但事实上,早在2021年11月,王鹏就曾在一场学术研修班上遇到过魏新河。
公开资料显示,这场会议主要围绕湿地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保护等内容展开,原定2021年11月1日至5日期间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中国生态学学会为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东北项目办公室等6家单位为承办单位。除了往返交通费由学员承担外,住宿费、伙食费、场地费、讲课费等均由主办方承担。培训结束后,承办单位还将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王鹏曾是这场会议的会务工作人员。大会开始前,魏新河填写了报名回执,两人因此取得联系。当时,魏新河使用的身份,为辽宁红海滩海洋湿地保护公园的工作人员。
“这个会只是推广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参会的基本都是高校师生,还有各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属于公益性质。”王鹏介绍,会议原计划设有审核机制,参会者不仅需要提交工作证、职称之类的复印件,线下签到时,还要携带原件证明。不过受疫情影响,这场会议转到了线上进行,参会人数因此远远超出原来设定的100人限制,身份审核工作也就此作罢。
但在一众参会者中,魏新河依旧给王鹏留下了印象。
培训期间,在提交的答题作业中,魏新河更改了自己的工作单位,称自己为“辽宁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旅游办公室主任”。培训结束后,统计培训证书信息时,他给出的信息也是“辽宁省锦州市林草局主任”。
疑问长久地埋在王鹏心底。魏新河总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一些与高校相关的内容或是自己的荣誉证书。2024年春节期间发来的拜年信息中,他还写道,“旅游推广、高考报志愿、大学生涯规划,咨询老师魏鑫”。“一个搞湿地保护的,咋弄上游学这种业务了?”王鹏向南方周末记者说。
南方周末记者检索发现,在前述会议的次年,即2022年11月,魏新河又以“辽宁省锦州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中心(辽河口红海滩国家公园) 副主任”的身份,参加了第一届湿地环境生态高峰论坛。
不仅深谙湿地保护、钻研红色历史,过去几年,魏新河还以多种身份,参加了多个领域的多种学术活动。
例如,2021年5月参加第六届中国汽车救援行业大会时,他是辽宁省锦州市生态旅游房车露营办公室主任;2022年11月参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时,他是辽宁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月,在河北省举行的第十二届公共政策智库论坛暨“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单位又变成了辽宁理工学院。
也是在2022年11月,赵旻参加了一场由北京一家985高校与河北两家学术机构联合主办的学术会议。会上,她与“渤海大学农业学院副教授”魏新河,都获得了作学术报告的机会。
“论文能够入选学术会议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在赵旻就读的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生院,2022级研究生共有116位,其中受邀参加学术会议的只有10人。
赵旻解释,一般而言,每场学术会议都会有自己的研究主题,是否契合主题,是文章能否入选会议报告的一大标准。在赵旻看来,自己的文章能入选,除了主题比较契合外,更多的是运气。而这个运气包含着很多方面,比如这场会议是线上举办,因此成本较低,能够容纳更多参会者;又比如自己入选的这篇论文是以学院课题组的名义提交。
但让她疑惑的是,“当时这个魏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关于乡村制度化创新的,与我们这场以融媒体建设为主题的会议完全不搭边。”
特殊个例
长期混迹学术圈子,魏新河并非未被质疑过。2023年9月,曾有人在微博上发帖,称魏新河假冒辽宁理工大学教授,四处参加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学术论坛并发言,提交的参会论文复制比高达95%以上。但直至2024年6月底,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真正的魏新河究竟是谁?
发帖曝光前,刘诚曾托一位在锦州市工作的师长打听,得到的结果是,锦州市确有一位名叫“魏新河”的工作人员,当兵转业留在锦州,爱好文化艺术,喜欢书写,还是热心肠。
7月2日,一位锦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锦州市林草局内确有一个名叫“魏新河”的人,是一个科的科长。
锦州市林草局下设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科、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等8个科室。
南方周末记者先后在锦州市林草局、辽宁省林草局官网检索发现,2020年起,魏新河曾多次撰文,介绍锦州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情况,部分文章还曾被国家林草局转载。2022年11月,锦州市林草局官网发布了一篇题为“锦州市林草局为企业办实事”的文章,当中提到,市林草局林场种苗科工作人员服务优质高效。配图中,苗木企业负责人举起一面锦旗,魏新河就站在右侧。
像魏新河这样的人能够轻易出入各类学术会议,是否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会会议的质量并不高?
“魏新河事件”在网上发酵后,赵旻也在网上看到,许多评论直称学术会议是“草台班子”“高校用来挥霍经费用的”“需要更严格的审查和准入制度”。但她认为,不能因为这一个典型案例而把学术会议“一刀切”。
“因为我们学校比较偏,如果因为他,以后我们的学术论坛、会议更少了,或者举办更困难了,我们学生就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资讯或学者的观点。”赵旻觉得,每个学生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期待自己能够见到学术偶像,“那些你只能在书里看到的名字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意义。”
站在高校教授的视角上,人大外语学院教授郭英剑也不认同那些批判声音。在他看来,这一事件尚属特例。“我想,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学者的一种共识。就是这样一位不知何种学术背景的人,居然愿意冒名顶替去参加各种会议。”
郭英剑解释,很多学术会议中,除特别知名的专家,或受邀参会并作大会主旨报告的学者外,参会者都要自己支付相关的会务费、住宿费、交通费。如果按2天时间估算,平均花费在3000元左右,而绝大多数文科学者的科研经费都不多,省级项目经费只有2万到3万元,“很多学者都是要靠单位报销,才会前来参会的。而很多机构因为经费有限,不敢放开让教师去参加学术会议”。
至于那些不需要交纳会务费的学术会议,郭英剑提到,这些会议要么是内部会议,要么采用邀请制。对于学者来说,若非在学术圈内有众多学术作品发表并被认可,几乎不可能被邀请参加。
“至于说参加会议巩固和提升了他在圈内的学术地位,这更有点夸大其词。在学术界,彼此很难不知道对方所在的单位。对魏新河这样,连单位都是冒充的人来说,到哪里去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与形象呢?又到哪里去让自己虚假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形象变现呢?”郭英剑认为,如魏新河这样的人,在圈内、圈外被识破是早晚的事情。
对于“魏新河事件”出现的原因,在郭英剑看来,主要还在于当前的学术会议采取通知型的广泛邀请,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分发,开放报名,因此任何符合条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可以提交论文或报名参加。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也注意到,除了纯粹的学术会议外,魏新河还参加了很多由社会组织、协会组织的论坛、研讨会。
而在此之前,2023年7月,文旅部、中宣部等11个部门曾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行动,对于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等举办的各类论坛活动中,打着官方旗号、假冒正规组织名义举办的各类“山寨”论坛活动;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出席情况进行不实宣传,误导公众的论坛活动;超出主办单位职能范围,主题交叉重复、内容空泛、导向有偏差的“表演式”“形式主义”论坛活动等形式进行清理整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诚、王鹏、赵旻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蒋敏玉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好
责编 钱炜
Copyright2023未知同城服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