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作为无数打工人中的一员,相信大家都很好奇,从一名基层打工人干到企业掌舵人,需要付出什么,迈过哪些关口,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为此,「市界」在五一假期特别推出「最牛打工人」专题,与你一起见证他们的商业故事,本篇是第三篇,讲述的是海底捞CEO杨利娟临危受命,大刀阔斧整顿海底捞,让公司重拾升势的故事。
海底捞CEO杨利娟,在上任满一年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而自己也因丰厚的回报,成为了人人羡慕的打工人。
4月26日,海底捞公布了最新年报:2023年,海底捞营收增长33.6%至414.5亿元,净利润增长174.8%至45亿元。持股3.68%的杨利娟,将一次性拿到1.49亿元的分红;与此同时,她在2023年还获得了近1500万元的年薪。
此前,由于老板张勇的激进判断,海底捞在2021年吃下了40多亿的巨亏苦果。危急之下,杨利娟临危受命,接下摊子,迅速开启了对海底捞的“内部大整顿”。
2021年至2023年,358家经营不善的海底捞餐厅宣告关门歇业,为公司舍去了拖累。与此同时,杨利娟鼓励员工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向店内拉客,演唱会免费大巴车拉客、夜市摆摊、一年更新了300多款菜品……
面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海底捞也试图用更便宜的价格留住消费者,整体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110.1元降至2023年的99.1元,达到近七年最低水平。
01、“救火队长”临危受命
2020年,是属于不少餐饮人的蛰伏时刻。压缩一切开支活下去,是最明智的选择。
海底捞却是异类。老板张勇套用巴菲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思路,认为这是一次逆势抄底的好机会,不仅没有养精蓄锐,反而大举开店。财报显示,海底捞在2018年时,全球门店数量只有466家,2021年骤增到1443家。三年门店多出977家,超过了前20年开店总和的两倍。
开店就意味着房租、水电、原材料、人手等的相应投入,而由于客流稀疏——据官方数据,2022年3月至5月,公司平均每天有超过200家门店暂停堂食,一切开支如同打了水漂,对利润的损害可想而知。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从23亿一下子缩水到3亿。2021年,海底捞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41.6亿元的巨额亏损,几乎把前三年赚到的利润全亏光了。
痛定思痛后,海底捞推出以关店为主要目的的“啄木鸟计划”,并于2022年3月1日任命杨利娟为CEO,作为该计划的执行人,相当于海底捞的救火队长。
杨利娟通过外部客流量、周边门店密度以及财务数据三个维度,一家一家进行测算筛选,在她大刀阔斧的改革下,2021年关闭了276家海底捞餐厅、2022年为50家、2023年为32家。
关店后,大批相关成本从账面上消失。据「市界」统计,单是2022年,租金、水电、原材料、折旧费用,一年就省了超过54亿。而餐厅数目减少,雇员人数也随之减少。一年时间内,海底捞雇员从146584名减少到107592名,这使得员工成本又骤降37亿元。
2022年下半年,餐饮消费回暖,海底捞启动了“硬骨头计划”,对部分打入冷宫的店进行重启接客。2022年,有48家之前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2023年又有26家。
至此,海底捞盲目扩张的步伐,在杨利娟的带领下完全换了一个风格,变得谨小慎微。
一方面是内部降本,另一方面,海底捞把“捞”字发挥到极致。公司把看完演唱会的粉丝们拉来店里吃火锅,并尝试推出了商场试吃、暑期宵夜、露营火锅、校园火锅等就餐方式,试图渗透到年轻人消费场景的方方面面。
2023年11月,海底捞员工以“科目三”舞蹈的形式与顾客互动,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点赞量超6000万,播放量超50亿次, 为公司引来一大波流量。
一系列举动下,2023年海底捞不仅营收利润大涨,最能体现餐饮店面生意兴旺程度的翻台率,也从2021年、2022年的3次/天,提升至2023年的3.8次/天。
对应着价格走低,从区域上,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成为海底捞新的掘金地。
截至2023年底,海底捞门店数量共计1374家,除港澳台的23家外,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分别为232家,538家,581家,一线城市的全年收入贡献只有18.3%,而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贡献都接近40%。
有餐饮人士指出,杨利娟拯救海底捞的过程,其实沿用的是最基本最朴素的逻辑,降本、降价、增加客流。方法虽然简单粗暴,结果却是最奏效的。这与她草根出身的经历有脱不开的关系。
02、张勇放心,员工服气
在餐饮界,杨利娟的故事颇为励志。她被称为最牛服务员、张勇带出的大徒弟。1978年生人的她,如今46岁,起初只有小学文凭,却走通了一条从服务员到年薪千万CEO的身份跃迁之路。前提是,她把29年的岁月都献给了海底捞。
1994年,国内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彼时,杨利娟只有16岁,正是学知识的年纪,却因为要帮家里的哥哥还债,被迫辍学打工,到简阳市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如果没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到店光顾,杨利娟以后的人生,很有可能就固定在那个充满平凡、贫穷色彩的轨道里了。
张勇注意到,杨利娟虽然年纪不大,但干活利落,人也机灵,闲聊中他得知,杨利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20元,便开出了一个更高的数字160元。杨利娟没有立即答应,次年,饭店老板要离开简阳去外地,杨利娟才没再继续干,转而入职海底捞当服务员,那一年,她17岁。
家中债务并没有因为她高出的20元工资有所缓解,反而是债主的上门催债让形势更差。有一次,杨丽娟为一笔800元的急债,急哭了,张勇用公司的钱帮她解决了这件事,而且当年年底资金照发,没少杨丽娟一毛钱,杨利娟当即下定决心,“从今往后,海底捞就是我的家”。
从这之后,杨利娟先后完成了从基层服务员、领班、门店经理的职位转变。1998年,张勇交给她一件重任,去西安开店。
南方与北方在饮食口味、服务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在异地,而且是异地首店,这对杨利娟来说挑战不小。她自学打字和电脑系统用来运营门店,靠去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和大街上拉人来提升客流,和同事一起研究出清油麻辣锅底以适应当地人口味,让海底捞在西安市场站稳了脚跟,迈向开向全国的第一步,也让杨利娟真正进阶至管理者身份。
往往,从基层升上来的高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实。比起擅长纸上谈兵的务虚主义,务实主义的经营风格更注重效果而非形式。杨利娟就是这样的角色,张勇对她放心,员工也都对她很服气。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一位老员工曾这样描述,“杨姐的号召力和威望是二十多年来一点一滴沉淀下来的。基本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比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