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为什么要大量进口粮食,很多人还不知道,快来看看

rm43314

时间 2024年5月5日 预览 42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5342197262172691/

原创 2024-02-18 11:41·新农鸣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了1.3万亿斤以上。另外,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了1.6亿吨

粮食丰产的同时,进口量为何越来越多?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国内食品消费及粮食供应的角度来进行简单探讨。

从食品消费变化的角度解释:粮食进口为什么越来越多?

在提到粮食安全时,“连年丰产,为何粮食进口却越来越多?”是大家疑问最多的一个话题。其实,导致粮食大量进口的核心原因是:一个更加富裕、更城镇化的中国正在经历食品消费的急剧增长,特别是肉类。这不是一个简单、直接关于日益富裕的故事,我们需要详细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食品消费的变化。

为了彻底和清晰的了解我国食品消费模式的变化,我们需要从人均热量消耗变化、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入手。

1.人均热量消耗的变化

下表(表一)列出了过去60年里不同国家每人每天的可供热量消耗量。1971年,由于食物匮乏,中国人均可供热量消费量只有美国人或英国人的60%左右,同样也低于邻国的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然而,随着农业革新带来的粮食增产,我国人均可供热量迅速赶上了世界其它国家。到了2011年,我国人均可供热量水平已经超过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甚至是日本人,更重要的是,到了2018年,人均可供热量已经接近接近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增长也经历了高发增长期,人口数量从1971年的8.52亿增长至2018年的14.05亿,增长幅度达到了65%(表二)。

因此,无论是人均可供热量,还是人口总数,都需要更多的热量即食物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如果单纯从可供热量来看,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人均可供热量增长显然已经放缓,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由于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的可供热量可能会减弱。然而,仅仅从可供热量消费出发分析问题往往容易扭曲事实,因此,我们还需要从食物的来源来考量热量消耗。

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每日的热量消耗来源,有植物和动物食品两大类。植物类食品主要有谷物、蔬菜、植物油和水果;动物类食品主要有肉、蛋、奶和鱼类。

在植物类食品方面,中国的人均热量消费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而动物热量却增加了4.5倍,这与著名的贝内特定律一致。

所谓的贝内特定律,是指从主食(主要是谷物和淀粉)中摄入的热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而从肉类等其它食物中摄入的热量会增加。

截止目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热量从植物来源基本持平,而动物来源的热量则仍要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奶类产品,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植物消耗的增长可能会减弱,但动物蛋白的增长则依旧保持强劲。换句话说,中国食品消费的总体情况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至少就动物蛋白而言是这样。

进一步分解消费统计数据,下图显示了过去60年,中国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对人均热量贡献的变化,最明显的观察结果是谷物的热量贡献下降了,而同期畜禽产品的热量贡献从6%左右增加至20%以上。动物产品的消费意味着谷物的间接消费,因此,谷物需求的净变化并不清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每人每年的消费量。2003年,我国人均食用约46公斤的肉,其中约71%是猪肉。据FARRI统计,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来到了67公斤,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增长了约46%,与此同时,美国人的平均肉类消费量是中国的1.6倍

然而,我们有理由认为,

Copyright2023未知同城服务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3未知同城服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