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原本打算荒漠建造电厂,却意外获得一个牧场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3210071125262859/

首发·柏拉图的诉说

青海省的塔拉滩,这里常年风沙肆虐,草场遭侵蚀,大片土地沙化成了戈壁荒滩。

在这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上,谁能想到竟然藏着我国基建史上的一段趣事。

十多年前,中国决定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塔拉滩这片荒漠上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厂。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发电厂建成后,竟然意外诞生了一个天然牧场,甚至一度"攻陷"了发电厂,成了当地牧民的"聚宝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西部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成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想选址。

塔拉滩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在2800米以上,是我国乃至全球太阳辐射最为充足的区域之一。

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这里全年日照时数高达3500小时,太阳总辐射强度为6700兆焦/平方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塔拉滩地处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的调节作用,昼夜温差超过15℃,空气相对湿度不足40%。

在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干燥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光伏组件可以充分吸收并转化太阳能,发电效率远高于东部沿海等地区。

除了得天独厚的太阳能禀赋,塔拉滩还拥有广袤的荒漠化土地资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这里的天然草场和绿洲锐减,风蚀沙化日益加剧,沙漠化面积一度超过1400平方公里。

如何遏制荒漠化、修复生态,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青海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决定充分利用塔拉滩的"光漠"禀赋,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基地。

塔拉滩光伏园区总占地面积达609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个青岛市的土地面积。

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由发电主体工程和配套的输变电、水利、交通等设施组成。

根据规划,园区建成后将形成总容量达1000兆瓦的发电能力,预计每年可输出超过10亿度的清洁电力,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0万吨。

如此巨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不仅可以有力地支撑青海和周边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优化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推动西电东送、保障东中部用电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

规划是成功的第一步,落地是决定性的一步。

作为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户外光伏电站,塔拉滩项目建设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园区所在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到95%以上。

每年三四月份正值风沙最为肆虐的季节,漫天黄沙犹如"狼吞虎咽",动辄掀起十几米高的沙尘暴。

一旦烈风裹挟沙砾撞击在晶莹剔透的电池板上,很容易造成表面的划伤和污损,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组件报废。

由于地处高寒缺水的戈壁滩,园区施工建设面临现场物资匮乏、施工难度大的困境。

仅围墙建设一项,施工队就要将数万立方的水泥砂石运抵百里之外的工地,工期一再延宕。

最后,塔拉滩远离主电网线路,要实现大规模集中并网发电,必须同步建设庞大的配套电力设施,才能将电力顺利"上网"。

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项目建设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他们采取"先治沙、后建设"的思路,通过在园区四周设置机械沙障,在戈壁滩上大规模种植梭梭等固沙植物,最大限度减轻风沙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同时,他们修建沙漠水泥公路和输电线路,将水、电等关键要素提前配备到位。

为了让脆弱的荒漠生态尽快恢复元气,工程师们还在施工过程中就"未雨绸缪",提前在园区内部和周边洒下了百吨草籽。

考虑到强烈的日晒和不稳定的风沙会影响草籽的成活率,他们适当提高了光伏支架的高度,在太阳能组件和地表之间预留出1.2米左右的空间,以便西来的绿色植被生长。

这些超前的生态修复举措,为后来的意外之喜埋下了伏笔。

仅仅几年过去,塔拉滩的生态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在蔚蓝的"太阳能海洋"映衬下,过去寸草不生的荒滩竟然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原来,在数十万块光伏组件的遮蔽下,沙土地表的水分蒸发速度大大降低,加之大量的清洗用水渗入地下,土壤含水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太阳能板将90%以上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使得板下小环境的温度骤然下降5-10℃,无形中起到了"空调"的效果。

在水分充足和温度适宜的微环境中,先前洒下的草籽如获新生,迅速萌发生根、抽枝展叶。

据测算,塔拉滩的植被覆盖率由项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风速降低了50%,灰尘含量下降了60%。

昔日的"不毛之地"一跃成为集光伏发电、生态修复、防风固沙于一体的"绿色明珠",大片荒漠戈壁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骤然提升到80%以上。

细心的工程师们发现,在电池板的遮蔽下,地表蒸发大幅度降低,来自光伏组件清洗用水的额外渗入也让干旱的沙土地饱饮甘霖。

与此同时,高大的支架和密集的阵列大大减弱了地表风速,抑制了沙尘的产生和传播。

在水热条件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先前洒下的草籽脱颖而出,不到三年时间就在板下形成了一片片水草丰茂的天然草场。

起初,项目方对这意外获得的"副产品"喜出望外。

要知道,塔拉滩地处西北内陆腹地,降水稀缺,蒸发强烈,生态极为脆弱。

能在短时间内"逆袭"成一片绿洲,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况且茂密的草毯还能起到天然的固沙作用,将风蚀加剧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阻断。

参天的绿草丛通过蒸腾作用向大气输送水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局地空气的相对湿度,这对光伏组件的清洁与维护十分有利。

按理说,人工草场的形成本应成为塔拉滩"生态治理+清洁能源"双赢格局的重要体现和有力注脚。

然而,塔拉滩的自然生态环境实在是太脆弱了。

一旦有了先期的水分和养分积累,杂草野蒿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荒滩上肆意疯长。

三年以后,电池板下的绿色植被竟然高达半米以上,影响了太阳光的正常照射,光电转化效率大打折扣。

据测算,密集的草丛会使光伏组件的发电量下降15-20%,严重影响电站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枯枝败叶在狂风中随处飞舞,极易引发火灾,给电站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

如任由野草蔓延,无疑会前功尽弃。

要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聘请大量工人对园区进行人工除草。

粗略估算,除草队伍至少需要数千人,年工资总额高达数千万元。

即便如此,凭人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如此广袤戈壁的"美容"。

更何况多数电站选址本就偏远,缺乏通勤条件,即便巨资聘来,工人也难以为继。

对于企业来说,除草成本无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务负担,长此以往恐怕会影响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就在项目负责人一筹莫展之际,当地牧民却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金点子"。

原来,塔拉滩周边村落历来以游牧为生,牛羊骆驼构成了维系牧民生计的命脉。

特别是藏系羊,以耐寒耐旱著称,是高原牧场的主力军。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天然草场锐减,牲畜的产草料严重不足,大批牛羊被迫圈养。

眼看着食草动物们"饥肠辘辘",牧民们也心急如焚。

恰在此时,他们无意间发现,光伏园区内的杂草密度远高于荒漠草原,且分布广泛,群落稳定,完全可以充当理想的牧场。

于是,牧民们纷纷找到电站负责人,恳请他们开放园区,允许羊群入内吃草。

从牧民的请求中,项目方嗅出了化"害"为宝的商机。

这些荒漠里长大的藏系羊,采食能力极强,稀疏矮小的野草在它们嘴里都是美味。

如果放任它们在园区里"大快朵颐",无疑能以最低的成本解决野草威胁电站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枝叶牧草经过羊的采食、消化,又会转化成地表的有机肥,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但项目方对此建议仍存顾虑:园区里密密麻麻的全是高精尖的电力设备,羊群若与之发生剧烈碰撞,恐怕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万一"伤到羊腿",赔偿起来可就得不偿失了。

为了让牧民的金点子落到实处,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可行性研究小组,从入场羊只品种、数量,到采食时间、空间布局进行了周密论证。

他们甚至为羊群量身定做了一套"园区守则":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活动,每次放牧不超过2小时,避免白天高温时段,等等。

同时,他们将光伏支架的高度从1.2米进一步提高到1.5米以上,以避免牛羊与组件发生直接接触。

在各项准备就绪后,塔拉滩园区终于在2014年底正式对牧民开放。

当第一批藏系羊进入园区那一刻,现场的项目建设者简直欢呼雀跃。

他们坚信,这群憨态可掬的"除草能手"必将为塔拉滩的生态修复和光伏发电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证明,"引羊入园"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短短几个月内,原本半人多高的杂草就被羊群啃食得所剩无几,电池板下重现了戈壁滩原有的景观。

参与放牧的牧民告诉记者,他家的20只羊总共"除草"100多亩,相当于20个足球场的面积,为电站节省了大量人工。

更重要的是,随着杂草密度的降低,沙土裸露地面积不断扩大,风积沙对光伏设施的威胁也随之减轻。

与此同时,羊粪作为天然的有机肥均匀地施布在地表,极大地改善了荒漠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时间一长,各种先锋植物如沙蓬、甘草等纷纷在羊粪堆上扎根萌发,天然更新能力得到修复。

可以预见,光伏园区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摆脱杂草的纠缠,重现塔拉滩的原貌。

引羊入园给塔拉滩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以前,受制于冬春草场退化,周边的五六个乡镇只能勉强维持两三万只羊的存栏量。

而园区对牧民开放后,大量闲置的劳动力重新回到了熟悉的牧场。

仅2015年,入驻光伏园区的各类牲畜就新增了1.2万头,实现了存栏量的大幅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参与分散放牧的牧户多达200余家,每家增收两三万元。

在集中连片开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乡镇的牧民也竞相效仿,通过成立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把分散的牲畜集中起来交给园区管理,自己则去从事光伏板清洗、巡检维修等工作。

在产业融合中,昔日的游牧民逐渐转型为产业工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塔拉滩的"牧光结合"模式迅速在青海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推广。

仅海南州,就已建成投运生态光伏园区13座,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在每一个园区里,数千只藏系羊日夜分班为光伏板除草,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维成本,也为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随着塔拉滩园区的扩容提质,园区的牛羊存栏量也在不断攀升。

据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底,各类草食家畜存栏量已超过2万头,按每只羊年消耗干草0.3吨估算,可节约饲草近7000吨,节省饲养成本超过500万元。

而那些常年泡在蓝色"光伏海洋"里的"光羊",因常年食用无污染牧草,又比普通羔羊多晒了太阳,肉质更加鲜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塔拉滩特产,产品供不应求。

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塔拉滩"乌龙"的意外收获,为荒漠化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光伏、风电项目正在祖国的偏远角落拔地而起。

塔拉滩的先行先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中,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唯有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共进,走出一条更加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新华网,新华全媒+|牧羊人马有福:见证塔拉滩由沙地变绿野,2022-06-17

http://www.news.cn/local/2022-06/17/c_1128751581.htm

北青网,探访全球最大光伏基地:戈壁荒滩上泛起“蓝海”经济,2023-07-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632290857715416&wfr=spider&for=pc



Copyright2023未知同城服务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