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3210071125262859/
首发·老闫侃史
文|老闫侃史
编辑|老闫侃史
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而作为在世界上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粮食更是中国的重中之重。
中国不仅每年都在鼓励国内的农民进行粮食种植活动,还会花费大笔资金从外国来购入粮食。但反观同样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他们却巴不得每年将自己多余的粮食全部进行出口。
那么为什么印度会选择将自己的粮食出口,而中国却选择不停的买入呢?
印度的选择
第一个原因就是印度的贫富差距极大,资源全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印度因为社会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印度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一个外界十分难以理解发的程度,这样一来,印度整体国民所面临的选择,就显得很少。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山川,高原,盆地多种景观在我国的土地上交织,虽然其风景确实非常美丽,但是这也同样带来一个烦恼,这些复杂的地貌让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印度多。
在我们的一贯印象里,印度的天气是永远炎热的。这也就让很多人认为印度是一个贫穷且落后的国家。
但实际上印度的都以宽广的平原为主,土地的宽广导致他们的耕地面积十分多。再加上印度所处的位置气候良好,这就形成了每年印度的粮食产量,都能在全球排上前三的位置。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庞大的粮食产量,会让印度国民十分的自豪,毕竟家里的粮食多,干什么都有底气,正所谓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但即使印度能够每年产出如此之多的粮食,但在印度仍然有许多贫民窟的百姓吃不起这些粮食。
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度的上位者认为,土地都是属于他们的。因此这些土地上产出的粮食除却满足印度本身统治阶级的需求外,其余的都被印度政府拿去出口给了其他国家用以谋利。
所谓的国际类型的谋利,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印度能创造出更多的外汇。中国等工业底蕴强大的国家,他们可以利用自己产业的多元化,来增加自己的外汇储备。
但是到了印度这里,他们能拿得出手的产业,就显得不足了。印度一心想要增加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地位,外汇的储备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依靠出口粮食增加外汇储备,是目前印度为数不多的办法之一。
中印人民的饮食需求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印度的饮食结构与中国不同。
都知道印度的贫富差距过大,所有资源都在上层阶级的人手中。因此这也就导致印度人民在吃食上面并没有过多的需求,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吃饱肚子就行。
印度人民与美食相比起来更需要的是能够填饱肚子的粮食。因此即使印度人民手中有钱,他们也不会选择将钱拿去购买多余的粮食来钻研美食。
于是,与印度相反,对饮食结构追求多元化的中国就成了每年进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网络上常常有网友在调侃白人饭真的不好吃,这些话语都在侧面反映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是位于顶端的存在。中国百姓对于粮食的追求也非常的多元化。
中国不同的地域环境与饮食特色造就了中国多种多样的美食文化,再加上中国的人民信奉缺什么都不能缺吃的,苦什么都不能苦嘴巴。这也就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耗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个,也是最后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在未雨绸缪。
虽然现在世界的局势比较平和,中国的实力强大过后也没有什么国家会主动来招惹中国。但古人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就一味的沉迷在现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下,那肯定是不行的,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一定要有忧患意识。
因此中国会选择每年都大肆进口粮食,这不仅是为将国内的粮食价格压低,让民众有更好的生活体验感,同时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印度作为粮食出口国,他们将价格压的极低,因此中国就能够以远低于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大肆购入粮食。
中国将这些粮食购入后投放在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平衡市场的价格,打压市场上疯狂收高价的行为。还能够让老百姓将手中的粮食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早已经排在了世界前列。但居安思危这种意识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只有手里有粮食,国家才会有底气。不论什么时候,粮食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印度和中国虽然同为14亿人口的国家,但是印度和中国对于粮食却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行为。
对印度而言,虽然他们的人民只有最基本的温饱可以满足。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粮食向全世界出口,这无疑会增大他们目前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这是印度目前最急需的,因此印度选择将他们的粮食出口,无可厚非。
对中国而言,背后永远有退路才是最心安的事。手里拥有粮食就拥有了在面对意外时能够不慌乱的底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不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也是中国人民深深根植在心里的人生哲理。